德育动态(中学)
澳洲纪行
2012年6月28日至7月10日,华杰双语学校澳洲访学团一行15人对澳大利亚进行了为期12天的参观学习活动。感触很多,收获很大,有的不仅仅是地理因素造成的感觉上的不适应,而且在生活态度、教育观念、法制意识以及价值取向等等方面带来许多新的认识,这些认识有的是非常深刻,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
对于一个中规中矩的普通国人来说,习惯了那种祖辈传承几千年的父母在不远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踏出国门之后的那种新奇感,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也就不足为奇了,甚至于闹出吴二大爷的新传说也是很有可能。
一、 季节与方向的重塑
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少人都有对方向的迷失感,俗话说的转向,而在澳大利亚,这种感觉似乎更显得莫名其妙。早晨起来,重新屡了屡感觉中的方向感,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第一感觉就是对自己良好的方向感而沾沾自喜。但是好景不长,一会儿却看到了门的朝向跟大家的恰好翻了个个。不但大门朝北是向阳,而且太阳能板也是面北背南的。小的时候父辈就教给大家一种简单易行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就是当你辩不清东南西北的时候,在白天,只要是晴天,你就看太阳在哪,上午在东,中午在南,下午在西;若是在晚上,则看北斗七星中最亮的那颗,那就是北了。由此确定,万无一失。还有一些"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向阳门地春常在"等俗语,无不告诉大家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大门朝南,面向太阳。而在澳大利亚,这种感觉不得不来个颠覆。
其实,中国和澳大利亚分居南北半球。南北方向一致,只是中午他们的太阳在北,大家看太阳则在南罢了,而且在澳大利亚是看不到北斗星,但人家也有自己的辨别方法,那就是与北斗星相对的南十字星,这就好比指南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了。
正值盛夏酷暑,大家从广州出发时,当地气温37'c,而到了悉尼只有18'c。第二天去堪培拉的时候,才正真感受到了季节的严酷,在途中,不巧车子抛锚了,阵阵寒风袭来,使人颤抖不已、喷嚏不断。一问才知道气温仅达4'c。并说今年是澳大利亚最冷的一年,而且堪培拉又是全澳洲最冷的地区,同时这一天又是堪培拉最冷的一天。唉!这也就难怪了!大家的夏天,而人家则是冬天。出发前,王维良主任就说过要带点厚一点的衣服,谁知道最冷的天气让大家遇到了呢!
二、教育本真的回归
这次访学的主题活动之一是与澳洲姊妹校的学生互动交流,走进他们的课堂,贴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零距离接触,与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亲身感受澳洲的教育。但是事不凑巧,大家是周一到的,而正是他们放寒假的第一天。马斯顿中学是专门安排了部分同学接待了大家,这让大家非常感激。简短的欢迎仪式后,是中澳学生联欢。说实在这个联欢着实让大家带队的老师们感到难堪,继而是一种自责与反思。好在同行的江西上饶四中的同学是有备而来,独唱、合唱、街舞、魔术、现场作画、讲故事、英语歌曲串烧••••••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良好。节目临近尾声的时候,可能是感到似乎成了他们的专场,而把华杰冷落了。于是征求大家的意见,结果,大家的学生是自谦有余,自信不足。无论老师怎样商量,甚至是威逼恐吓也都无济于事。最后总算是徐桦聪同学勉强应酬,而且还是在上饶四中的两个同学陪同下唱了一首还算不错的《素颜》,稍稍为大家挣了一点颜面。
其实,大家的同学还是有实力的,琴棋书画不能说是精通,但也不至于一窍不通,说唱跳演不能说是精湛,但也不至于样样不会。在乘车的途中,大家同学的胡侃瞎吹,简直是眉飞色舞、唾沫四溅,一旦上了稍微正式的场合就扭扭捏捏、畏畏缩缩、瞻前顾后,任你怎么动员都无动于衷,真让人无奈。
最近几年大家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力度可谓是大动作、高强度推进的,其目的也就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只盯在单一的考试分数上。大家的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改革试验所提倡的就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自主、自信、自强的心理素养。大家的课堂上确也活跃得很,怎么一走出校门就自我封闭了呢?课堂上那些摇摇欲试的表现欲望怎么就销声匿迹了呢?这不得不对大家的课改力度和深度进行一番沉着地思考。
至于大家的教育将何去何从?大家的教育机制是否已经尽善尽美,大家的教育制度是否已经日臻完善,大家的课堂改革还能坚持多远,大家未来的人生观如何塑造,世界观如何形成,价值观如何培养,等等,同样亟待每一个教育工编辑去认真思考、积极实践、潜心研究、勇于探索。
据马斯顿中学的校方接待人员先容,澳洲的小学是没有课本的,更没有书面作业。他们上学也是要背书包的,只是装的不是书本,仅仅是简单的常用文具,最多的是吃的喝的玩的。他们的课堂是开放的,开放到什么程度?那可就大了去了。比如他们的体育课不单单是在校内操场上,大家在去邦迪海滩游览的时候就遇见一个班的学生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上体育拓展训练课。学生们一会儿在沙滩上做长度二三十米的往返跑,一会儿又下到海里进行游泳、冲浪等训练,我想,这一节体育课恐怕就不是大家概念上的45分钟了,肯定要整整一个上午。比如他们的生物课很少是在教室里上的,老师们一定要把学生带到农场、牧地、森林去的。再比如他们的美术课也一定要带学生去美术馆去直观感悟大师们的绘画风格、感受名画的艺术魅力。
澳洲也有高考,但科目不象大家那么的集中,也不象大家那么的只有具体分数的形式体现,也更没有高考、中考状元之说。他们有的是五花八门的选修科目,他们有灵活实际的评价机制。他们有不少学科是等级制,比如社区服务、家务劳动、特长爱好等等,最后都要折合成一个综合等第或学分,再加上老师、学校、社区的推荐评语以及学生本人的申请,就是一个学生的升学依据了。他们没有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也没有奥赛、考级、评先的加分优惠政策,更没有挖空心思的择校狂潮。他们注重的是经历,是过程,是能力,是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
在黄金海岸游览的时候,是在澳洲时间下午三点多钟,尽管是在冬天,但是澳大利亚,特别是北部的布里斯班的冬天这个时候也有十五六摄氏度。大家也都脱掉鞋袜,在那细如面粉的沙滩上走一走,偶尔也到清澈见底的浅浅海水里去。而澳洲人就不同了,有很多大人们带着孩子在波浪翻滚的海水里尽情地嬉戏玩耍。有一位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大的也不过七八岁,小的才刚刚会走路。结果这位妈妈真是个马大哈,任由三个孩子去玩。尤其是那个小的,路还走不稳,况且是在沙滩上,晃晃悠悠,一步三倒,前扑后仰,不知是海在涨潮,还是他的不懈前行,一会儿他竟然到了水边,尽管海浪滚到沙滩已没了那狂劲,但这位勇敢的奔向大海的"小人儿"还是扑通一下向大海做了一次深情地亲吻。我尽管离得较远,但还是本能的往前跑去欲求其脱离"水深火热"之中,结果又清楚的看到那位母亲傻子似的笑着指挥着他怎么站起来!废了好大的劲,小家伙才爬起来,不料一个更大的浪头像是有意考验那位只动口不动手的"傻母亲"的忍耐力似的汹涌地扑来,而这位母亲竟然还是非常淡定,处乱不惊的神态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可怜的小家伙双手扬起要去拥抱大海的姿势还没做好,就被无情的巨浪融化了,浪头过后小家伙奋力的爬起来,这回没有显示出大将风度,而委屈地放声大哭,好在在水中嬉戏的哥哥跑过来把他抱起来送给妈妈。这时,我问澳洲的领队兼导游史博士,这里的妈妈怎么能这样?从小培养孩子的生存生活能力这无可厚非,但也不能这样大撒把呀?史良博士说,你所谓的大撒把是什么意思?那位妈妈不是不管不顾,她所站的位置也是一个安全距离,真的要出现什么危险的时候她会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你没看见她的两个大一点的孩子还在更远一点的地方吗?这正是他们从小培养孩子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意识。不单是这位妈妈这样,几乎所有的澳洲人都是这样带孩子。噢!鬼佬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跟大家是不一样的。大家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对对孩子的管理教育真可谓无所用其极,把孩子的一切的一切,想的是细之又细,用登峰造极来形容实不为过。不要说容易磕着碰着的地方不能去,事情更不能做,就连上下学时的书包也得护送者代劳,甚至还有的家长还要在孩子值日那天去替孩子扫地、抹桌子、擦黑板••••••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我想,目前大家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确切地说是常识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而大家的家庭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再加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导致诸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要说是幼儿园,就是小学甚至初中的门口,一到放学的时候,拥挤不堪庞大的接送队伍可以说是中国独有的一道风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不但要为孩子背书包、打雨伞、带吃的、拿喝的、送穿的,甚至还要为孩子值日,擦黑板、抹桌子、扫地面、捡垃圾••••••难怪有的孩子上到初中了还不会剥鸡蛋,就连大家这次上飞机前机场为旅客准备的打包带竟然大家的学生都不会用。
大家的家庭教育亟待加强,依托学校的家长学校不应形同虚设,要形成政府、社会、学校齐抓共管的家庭教育机制,从思想到观念、从内容到方法进行系统的培训,切实改变目前大家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现状。
三、生存质量的衡定
澳大利亚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真正的环境优美、地大物博,7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仅比我国少200万平方公里,但人口却是2300万,而我国则是13个亿(恐怕还不止这些)。据巴士司机讲,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厚,据初步测算,仅矿产存储量,就算目前的澳洲人什么都不做,也够他们享用260年的。澳洲人从一生下来就是国家全包下来的,直到18岁。以后即便是失业了,政府每星期(澳洲的工资是按周发放的)要发放250澳元(相当人民币160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对此,大家跟司机师傅调侃"有没有不想工作,专靠政府生活保障金过日子的?"答:"也有,但是不多,近几年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些促进就业的措施,政府出面给你先容工作,如果有单位要你,而你却不去,并且一而再再而三,这样你就违反了相关法律,你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澳洲是一个法律非常健全的国家,任何人不可能有偷税漏税的行为。也不可能出现一夜暴富的现象,贫富悬殊不大,公务员与清洁工没有地位的区别,有的话也仅仅是分工的不同。上班族一般月工资八九千元,生活用品也与中国相当。比如:汽油每公升1.32澳元(相当于8元人民币),牛肉每公斤也就8~9澳元(60多元人民币);大米每公斤1澳元左右(6块多元人民币);两三万元澳币就可买到一辆汽车等等。
澳洲人把汽车仅仅当作代步的工具,而非大家国人视汽车品牌为地位身份或者炫富的符号。同时,人家的人性化管理还是落到实处的,客、货汽车是绝对分明的,即便是大巴,如果行李箱内盛不下的情况,不可能挤在座位旁边的,他肯定要加一个托车厢,在澳洲的公路上时常会看到一些大小不等的客车(包括轿车)后面拖着一个托车厢。再一个就是公里交叉路口看不到交通警察的影子,所有车辆均能严格按照交通规则行驶,遇到红灯时,即便明显地没有横向行驶的车辆也不可能闯红灯的。还有一点就是行人要穿过人行横道的时候,必须摁一下信号灯竿上的按钮,然后等绿灯亮了同时听到"啾"的一声方可通行。如果不摁按钮,人行指示信号是不会亮绿灯的,这也是为了让没有行人通过的时候那些机动车辆无谓的等候而浪费时间。
澳洲的住宅以两三层的别墅为主,同时法律规定,民建住宅是不可以超过周围的树木的高度的,并且三层以上的楼房必须安装电梯。这对大家习惯了爬个五楼、六楼的国人来说,还真觉得有点豪侈。市内的高层建筑也屈指可数,即便有也大都以办公场所为主,因此,一到下班或节假日,市内的行人车辆就显得稀少得多,不象大家则恰恰相反,即便是在乡镇工作,也还要到县城住宿或度周末,不用说二三线城市,就是县城级别的一到节假日都变的热闹非常,甚至于堵车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人满为患的抱怨也就见怪不怪了。还有,澳洲的商场、饭馆等双休日、节假日是关门的,因为其服务人员也是要休息的。
澳洲的土地所有权限是长久的(首都堪培拉是99年,其他州是99年)。不象大家仅有的使用权还是六十年,这还不算农村中有的地方的村支部书记、甚至是队长三年两头就可以把农民的耕地反复地捣腾,如果遇到布局调整或修公路铁路之类的情况,随意将个人的房屋或耕地征来统一规划,如若不服从,则强行拆迁,还容不得你小老百姓有半个不字。这些年,因强拆而引起的个体恶性案件或群体性事件在各地象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由此"最牛钉子户"这一词汇的出现恐怕也只有在中国出现。澳洲的土地法规定,地下7米、地上20米的空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要所有人不同意,不管谁(包括国家)都不可能强行征用的,那修路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只好绕路呗!——难怪澳洲的道路都是歪歪扭扭的!
4、生活状态的保护
澳洲四面环海,海水清得使你都不敢相信,水里看不到一丝漂浮物,也看不到水藻,海边也看不到任何丢弃物,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直到海边你都不可能闻到半点海腥味。
澳洲的天空是湛蓝湛蓝的。象大家这辈人,与其说是感觉上的颠覆,倒不如说是找回儿时的记忆更恰当一些。大家不是没有没有过,鲁迅笔下的海边的西瓜地便是如此。如果说这儿的天空是水晶做的,那大家所顶着的天空则是不折不扣的毛玻璃制品。与其说是大家顶着的天空,倒不如说是雾茫茫的一团把大家围得严严实实。大家天天见到的云都是那么的浑浊,而澳洲的蓝天白云,其像素那才叫高呢!
说到这里,我要声明一点的是,我不是那种"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的崇洋媚外者,更无当卖国贼之意,仅仅是偶尔出回井便就张牙舞爪而将一孔之感觉和盘托出而已。
澳洲人的脸上表现出来的幸福感是缘自内心的。其原因不外乎无忧无虑的生活保障和健全民主的法律体系,以及悠闲安全的生活环境。与在澳洲生活的同胞交流的时候,听不到埋怨和不忿,所传递的都是一些满足而非骄傲、阳光而非张扬、平淡而非无为 、富足而非豪侈的工作生活态度。言谈中不难看出这些炎黄子孙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那是骨子里的,但要说是眷恋恐怕就言过其实了。他们对祖国是既想回去又怕回去,想,是因为那里有养育自己的亲人,身体里面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怕,是因为那里有他伤痛的记忆以及想而生畏的现实。一位和我年龄稍大一点的华侨曾讲述他的一段亲身经历:
最近几年真的不想回去了,实在没有办法。时不时的听到什么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苏丹红,什么皮鞋果冻、超标苹果、地沟油,还有什么胶囊啊、假酒啊、豆腐渣工程啊等等等等,就连食盐都有要掺假,真的不可思议,一袋食盐到底能卖几个钱?其成本能用多少?每次回去,老母亲总要唠叨:大米有假的,怕买到被抛光的霉变的大米,怕买到掺加了滑石粉的面粉,怕买到瘦肉精的猪肉,怕买到喂食超量激素的鸡鸭鱼肉,怕买到大量农药喷洒的蔬菜和水果,怕买到连政府质量监督部门都检查不出来的地沟油,怕喝到水质超标的饮用水••••••太可怕了,还有哪个地方是可以让人放心的?就连能够看得见并且严重感受得到的严重污染了的空气,不要说吃的喝的,连张口喘气都令人不寒而慄。
这位老弟一口气历数了国内这些曾一度引起各路媒体狂轰乱炸的负面资讯,尽管有耸人听闻之嫌,但绝无"假洋鬼子"恶意攻击祖国大好形势之意。大家无需讳疾忌医,也再不能夜郎自大。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是谁也不可能抹杀掉的,中国人真的可以说眉也扬了、气也吐了。但是大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甚至是令人发指的有悖良心的恶性事件,恐怕板子也不能只打在那些不良商家和那些无为庸官、无耻贪官身上。大家的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社会道德的滑坡与相当一部分为官者的官商勾结、权色交易、行贿受贿,只重政绩不顾民生恐怕也不无关系。
五、饮食观念的差异
出发前,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感觉眼前一亮,这一先容中国美食学问的节目编导可谓是登峰造极。与其说是表现出的学问、文学、文艺的卓尔不群的深厚功底,倒不如说是对中国传统饮食学问的一种哲学思考。他把中国各地域的民间小吃、传统美食,从材料的就地取材到制作的独到工序,从营养搭配到色香味俱佳的烹饪技艺,所制作出来的令人垂涎欲滴、一饱口福的美味佳肴,不要说让老外们刮目相看,以至于百思不得其解,就连我这个自认为赣榆虽小,就饮食而言在全国也不在其次的井底之见感到汗颜。
而刚到澳洲的前两天,在吃上总体感觉还可以,可是到了第三天、第四天乃至以后,到饭时也觉得饿得慌,但是一走进餐馆,看到那些永不改变的牛奶、面包、烤肉、咖啡、沙拉、生菜、冷水••••••就倒胃口。似乎鬼子们的餐桌上永远就像他们对待工作那样古板的程序式的从不知改变。就这一点而言,不但是我这个孤陋寡闻者的感觉,也恐怕是几乎所有到过异国他乡的旅者共同的看法吧。
如此一来,大家也就有这个资本去对鬼佬们的这种单一的亘古不变的食谱来点评头论足了。鬼佬们的饮食辞典里总是使用这天平量杯来量化材质、量化营养、量化生命的需求度,而中国的饮食,不单单只是填饱肚子,他是把这种饮食学问做的上升到一种哲学的境地,他把自己民族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付在了每一种味道里了,而且,对生命的追求没有止境,那么对饮食的哲学内涵的诠释也就不可能停止,饮食人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当然鬼佬们也可以觉得大家太在意味觉而忘掉营养、太看重直觉而轻视逻辑、太看重经验而忽视了程序。
其实他们不懂得饮食在中国人而言所赋予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况持日久的渊源。孙悟空生下来只是块石头,它是喝了人间的雨露、吃了人间的毛桃才获得凡胎肉身。《西游记》前半部写的是石猴做为吃货的成长史,是神走向人间的世俗道路。通过吃它获得了几千年的寿命。也通过吃,他又犯下了此生最大的妖孽,所谓大闹天宫都是吃惹的祸。中国历史从来离不开吃,纣王有酒池肉林,梁山好汉们宣扬的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慈禧太后摆设满汉全席,仿佛国宴就是国运。在饮食里,所有的童话和神话尽在牙齿上,所有的乡情和别恨尽在这舌尖上。中国的大厨和家妇们都希翼将一片草、一尾鱼、一只鸡,锻造出非凡的感受,吃出神仙般的感觉,过上神仙的日子。他们极尽烹饪技艺之能事,蒸、煮、爆、煸、烹、煎、炸、炒、烤、焖••••••还要加上各种配方,红的醋、褐的酱、白的盐、黄的酒••••••即使是烧火,也要烧出个文火、温火、大火、中火、烈火••••••
当然,这里就不提那些为了颜色,而在饮食里注入苏丹红、为了口感而在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为了节约成本而吃太多的地沟油、为了苹果的形状而在它的口袋上撒上许多农药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