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动态(中学)
浅议课程改革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
浅议课程改革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
【内容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合作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但在日常教学中大家不能为了“合作”而忽视课堂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漠视课堂教学的品位;应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展示空间。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合作学习 情境创设与动机激发 个性发展 展示空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已成为大家走进新课程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合作学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性、合作性,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越来越多的被广泛接受和追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常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有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注重培养这种能力。
约翰逊兄弟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五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它们是:⑴积极互赖。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⑵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内学生相互促进彼此的学习,以达成功。⑶个人责任。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求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⑷社交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会交往的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⑸小组自评。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我认为合作学习是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合作学习中,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被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合作学习方式取代,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编辑;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倾向于激励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传授常识;学生通过自主的“切磋”、“推敲”和“商榷”等交流合作,不仅获得了常识,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个体的情感体验,其个性得到了敬重和发展。
但是,在实施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许多教师疑惑了: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那我该做什么,怎么做?许多课堂由“我问你答”的变相启发走向“大家各说各的”、越乱越“民主”的怪圈。我认为:
一、合作学习要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出现时,不仅怀有获得常识的欲望,还带着特定的情感和感知世界。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在还不明白这节课要干什么、怎么办时,是很难“入境”的;由懵懂的状态想进入合作探究层次,更是强人所难。教师不能强迫学生接受,而只能充当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编辑,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正如动机激发理论所说的: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这样一种情境。
我在执教《杠杆》一课时,设计了三大板块:1、取出几瓶啤酒,要求班里几位力气大的男生不借用任何工具将瓶盖打开;再请班里力气小的女生用起子轻而易举把瓶盖打开。然后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其它的生产工具能起到相同的作用吗?它们在使用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进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创设情境;2、师生交流,理解杠杆概念,整体感知杠杆的五要素及力臂画法;3、设计并进行实验,学生小组讨论杠杆的平衡条件。
这节课中,通过创设情境抛出问题,等于寻找到了教材与学生的契合点,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进入了课堂情境,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在整体感知后,学生对杠杆概念不再陌生了,有了深入理解探究的欲望,这时,再组织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讨论。学生此时的讨论就不是泛化的,就不会出现丢失教学目标、抓不住学习重点、讨论内容肤浅等问题;学生互相启发并争先恐后地寻找一种个性的表达。这样的合作,小组内共同的任务完成了,个体的成员显然也有极大的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民主平等的态度、充满激情的言语、恰如其分的评价甚至一个合适的微笑、点头,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中。
二、合作学习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现在的课堂改革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老师出示思考题,学生小组研讨了三五分钟后,就让学生分小组上台展示成果。试想:即使是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三五分钟的交流,学生能干什么?深入体验一下,你会发现,学生忙于准备答案以应付对付老师提出的问题,忙于应付周围同学的诸多“置疑”,却独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没有真正交流探讨的时间。有的课,老师确实很投入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确实也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只要稍加观察,大家就会发现小组内部学习水平差异造成整体不平衡,真正发挥作用并获益的是那些学习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基本上主宰了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学习困难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发言而变成老师和个别学生的应声虫;结果讨论的热潮总是一边倒。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学尤其多,因为农村孩子往往少言寡语而独享一个丰富的心灵世界,大家忽视了他们,等于永远关闭了他们的心灵之窗。还有的课,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杂乱,不少学生根本不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当然更不存在交流与合作;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嘈杂声中无所事事,漠视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不会合作的现实……
归根结底,物理合作学习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是表,其实质是在敬重学生的个性的前提下实现和谐、共同发展。于漪老师认为,学生获得常识、提高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内建”,“学生是在一定情境下,社会学问背景、学校学问背景、课堂环境气氛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协作获得常识与能力”,做教师的要树立“心中有人”的观念;了解学生,关键在用心,胸中要有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个体形象。我想,同样是合作学习,情感投入会因人而异,学习基础会有深有浅,讨论发言会各不相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容易被共同讨论的声浪抹煞,教师不能貌似平等地“整齐划一”地对待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时,教师可以带着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与学生交流、碰撞,从一个更深远更广阔的角度打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空间,引领他们在常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不断发展。
三、合作学习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展示空间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探究是物理学科最重要的探究形式和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引入新课、师生共同认定学习目标后,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小组交流设计出可行性方案,在全班加以展示,教师则引导学生分析方案在原理上是否成立,有无常识性、科学性错误,器材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最后选出最佳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是探究性实验的主要过程,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如《透镜》这节课,老师引入新课:“隔着玻璃杯观察自己的手指,你将看到什么现象?”在课堂上,小组内不光会有理性的辩论,还会有活动的展示:有的同学拿出了圆柱形的玻璃杯当堂实验,有的同学拿出了长方体玻璃杯,有的倒上了水,有的没有倒水……又如,在讲授“惯性”概念大家一般都是用小车和木块做实验。但在分组展示时,有的小组居然用装满水的杯子代替小车和木块,并能引导学生观察:“当水杯突然向右运动时,水从哪边溢出来?”“当水杯突然停止时,水又从哪边溢出来?”学生这简简单单的改进,及富有吸引力,既简单又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观察思维活动从被动接受常识,转为主动参与学习,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这样的放手活动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展示,得出了很多具有创造性的答案,远比参看书的答案丰富。
当然,大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活动的余地并不等于教师过于放任学生,使学生盲目的活动,只停留于玩的层面,而不是从玩中学,从学中玩。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外,还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放手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去探究,把所学常识加以灵活应用,会用物理常识解决一些物理实际问题,把所学常识用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各种教学方式是可以相辅相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还可以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探索融合参悟式教学、对话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法,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这样,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服务于教学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