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论文
学生自主“学”数学的策略与方法
【内容摘要】本文从扣紧生活,创设情境;学科渗透,互动探索;旁敲侧击,别出心裁;旁征博引,实践应用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三案六模块”课堂下“学”数学的策略与方法,强调学生自己能想的事自己想,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视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关键词】 自主 “学” 策略与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常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那么如何在“三案六模块”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学”到数学呢?
一、扣紧生活,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数学的愿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敬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心理放松、精神愉悦,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激发 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愿望,设计这样的导入模块,才能使学生思想开放,求知欲望盛,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模块导入:几只小猴子要吃饼,猴一要1块饼,老猴子将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给了猴一1块;猴二说要2块,老猴子将一个饼平均分成8份,给猴二2块;猴三说要3块饼,老猴子将一个饼平均分成12份,给了猴三3块饼。你想知道这三只猴子得到的饼有什么特点吗?学了今天的内容,同学们就明白了。学生听后马上就有了想了解、想知道本节课内容的欲望,老猴子分饼的故事自始至终,贯穿全课。在课堂的末尾,再让学生当聪明的老猴子,分给猴子四4块饼,猴子五5块饼……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 有了“学”数学愿望。
在教学中,我觉得有意识地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联系生活实际,赏识学生,激励学生,调动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而不是直接把答案给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中体验到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与爱护,从而激发学生“人人创新”的欲望, 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
二、学科渗透,互动探索,催化自主“学”数学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翼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催化自主“学”数学的欲望。
比如:在学习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玩角”怎么都可以,将自己的发现和组内的小朋友交流展示。结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汇报时学生争先恐后,可叙述不清楚,于是手口并动,嘴里说着,手演示着。我提示并点拨,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一生忽地一下跑到讲台前,将角的两条边转动起来,角的开口变大变小,同时告诉大家:张开的角度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角度越小,角就越小。学生发现并自己探究归纳出了角的大小跟张开的角度的大小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结论。就象一句教育名言说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充分的机会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去经历,去体验,去施展,去创造。学生参与到常识的应用过程中来,弄清问题,明白算理,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活动中使自主“学”数学的欲望得到了催化。
三、旁敲侧击,别出心裁,增强自主“学”数学的意识
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需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常识灌输给学生。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习题:买4个篮球,5个足球花520元,买5个篮球4个足球花533元,每个篮球、足球各多少元?学生很快列出(520+533)÷9=117(元),520-117×4=52(元),还有别的方法吗?一生问:533比520多13,不就是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相差13元,为什么不用这个相差数来计算呢?一个亮点,是我始料不及的,马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又通过一番争执、讨论,学生又列出新的算式:(520+533)÷9=117(元)〔117-(520-533)〕÷2=52(元)117-52=65(元)。思路开阔了,学生兴趣高了,要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要爱护和敬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较多的讨论探索、合作机会,提倡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和反省,使学生在常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合作,互动探究中增强自主“学”数学的意识。
当然,课堂上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预设和生成既是相互矛盾的,又是有机的统一,如果预设和生成统一了,就变成课堂的亮点,就是一份资源,就会为课堂增添亮点,反之则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遗憾。
四、旁征博引,实践应用,提高自主“学”数学的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引导者、参与者、合编辑。这就是说,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不管是在思考,观察,猜想,实验,讨论,验证,总结等一系列活动中,都始终起着一个领路人的作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并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的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比如:学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后,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题:用所学的常识计算路边大树的面积、圆形花园的面积、锅盖的面积、钟面的面积等,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地,没有标出圆心、直径、半径,不能直接应用公式进行计算,怎么办?学生就自己想办法,单干还是合作?总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合作探究后,想出:“用绳子绕大树一周,量出周长”,“用绳子拉直找直径”,“画下来,折纸找圆心”……等十多种方法,使问题迎刃而解。记得有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觉得还要加一句:不如授人以鱼塘。与其期待教师时刻教你钓鱼方法,倒不如把老师当做一个帮助学生挖鱼塘的人,学生就是一个大鱼塘,教师就是挖塘人,怎么挖也有的挖。教师从一个“钓鱼的”变成一个“挖塘的”为的就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再如:学了小数乘法时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小明家新居客厅宽3.3米,长是宽的2倍多0.4米,小明的爸爸选中0.30m×0.30m和0.50m×0.50m两种规格的地板砖,前一种价格每块2.80元,后一种 的价格每块5.6元,(若每平方米的安装费5元)。请你帮小明的爸爸设计一种安装方法,学生在经过一番思考、讨论之后,纷纷汇报结论;有的设计用第一种规格的地板砖,说美观;有的设计用第二种规格的地板砖,说便宜;还有的设计两种地板砖混和搭配。无须老师多说,学生在思考中有了新的见解、新的看法、新的创意,大家都参与了这项活动,课堂给了他们成功的喜悦,进取的动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 “学”的环境,给学生一片蓝天,一个机会,你就有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总之,在“三案六环节”的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自主“学”数学的环境,对学生一定要“信的过”“放的开”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学习的东西,让他自己学;凡是学生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做到 自主“学”到数学,有所发展,让大家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