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的七大转变
【内容提要】:
某些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简单,仅仅是“灌输”给学生常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为充分体现“用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以创新思维造就创造者,让学生成才”的办学理念,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本文主要是从教师教学行为从注重道德教育转变为注重学生道德学习、从注重常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等方面的教学实际谈谈看法,与各位同仁商讨。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行为 七大转变
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这给大家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分析我国教育现状,学生最缺乏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有上千年,正是这种僵化的教育思想禁锢了学生的头脑,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进一步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构建新型的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已迫在眉睫。然而,教师教学行为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切实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一、从注重道德教育转变为注重帮助学生道德学习
也就是说,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教师不是学生的支配者、说教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如我在讲解《鸦片战争的烽烟》时,首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即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林则徐是怎样的一个人?慈禧太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在面对外辱时,你认为哪一位的行为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做怎样的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身临其境中找到了做人的道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可见,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参谋、伙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焕发学生的道德生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选择和践行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从注重常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
当代教育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即通过常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常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八年级《伟大的开端》中五四运动的内容,首先先容当是大的社会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主要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惩罚,但中国作为战胜国,却只能任人宰割,面对如此不公的待遇,国内的大学生们首先起来反抗,提问,如果你面对这种情况你又会怎么做?如此论述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大家并不一味地追求老师讲课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印刷术时,我并没有先说明书本常识,而是先用一个视频导入,先容雕版印刷术的弊端,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认识到活字印刷书的优点。在此过程中,老师始终围着学生转,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们在校好好学习科技学问常识,长大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收到了极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常识的结论,忽略常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常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加重了学习负担。
重视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常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常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例如:在学习民国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法的时候,先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最后得出结论,例如民国25年变换成公元纪年就是1922﹢25﹣1﹦1936年。最后可以用这个公式应用于此类的计算。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加深印象。
五、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这种“加工厂”般的学生生产模式不符合学生实际,且压抑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大家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每一位学生都有其个性,这就需要大家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坚持自己的兴趣,张扬自己的个性,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六、从教师的权威教授转向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常识,更重要的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由教学中的权威变成合编辑,从传统的常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和对话的教学关系,也是未来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七、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选拔"精英"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个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各校的教学水平教学条件差别甚大,学生的水平能力也不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探索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国家培养品德优良、常识全面、基础扎实、技能上乘、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