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动态(中学)
中考散文阅读的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 散文阅读在中考试卷中占很大的比重,也是很多考生失分比较严重的部分。因而,对中考试卷散文阅读部分进行研究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近几年中考试题考点的透视,我认为应该注重整体概括,理解文章主旨;巧用“三步走”原则,掌握赏析技巧;辨析含义与作用,结构内容两手抓;由表及里综合评价,完整立体呈现人物;多角度探究挖掘,提升阅读感悟能力。
【关键词】 散文阅读 策略 三步走 表达技巧
纵观近几年江苏及全国中考试卷,大家会发现:散文阅读在中考试卷中占很大的比重,也是很多考生失分比较严重的部分。因而,对中考试卷散文阅读部分进行研究显得至关重要。下面,我将结合近几年的连云港语文中考试题,谈谈自己在这一部分复习时的策略:
一、注重整体概括,理解文章主旨
(一)寻找线索,理清思路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必须整体理解文章,抓住关键句,概括各段大意,进而找到行文线索,把握文章思路。如果不注意整体理解,就去匆忙做题,这样的错误是非常严重的,事实证明,片面、错误的答案往往就是这样来的。
寻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例如,2008年我市中考第21题,可以概括各段大意,抓住抒情、议论的语句,直接提取或者间接提炼整合相关信息即可。
(二)学会分析,概括主旨
1.从文章标题入手。有的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主要内容;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2.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3.从分析文章议论和抒情句入手。有的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如《紫藤萝瀑布》中“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抓住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通过藤野先生的所作所为、鲁迅留学经历的事件,概括出主旨。
5.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的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二、巧用“三步走”原则,掌握赏析技巧
(一)“三步走”原则品语言
1.品味语言的角度
品味精美含蓄的语言,角度主要有:(1)修辞手法;(2)词语使用;(3)句式选用;(4)语言特色;(5)叠词选用。初中阶段主要考查前三个角度。
2.答题的策略
答题时,可巧妙地运用“三步走”原则:(1)判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即说出赏析角度;(2)结合内容和语境,说出修辞的表达作用;(3)表达编辑的感受或者人物的思想感情。此外,词语使用的准确、生动,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类推。例如:连云港中考试卷2008年19题,2010年20题。
《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格有八种: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教师应让学生掌握其一般情况下的作用。
句式选用指的是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以及一些特殊句式等。长短句结合的作用:长短交错,快慢结合,音韵铿锵,琅琅上口。适当运用一些特殊的句式,能使语言增添亮色,表达特殊效果。设问句式、反问句式、排比句式,均能增强语言气势。还有双重否定句式可使句子的语意加重,倒装句式能起到强调作用。
语言特色指的是通俗易懂的口语和典雅的书面语等。
(二)学习技巧赏语言
赏析文中语句的表达技巧,策略与“三步走”原则品语言相似,如:2009年19题。但还需明白: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1.弄清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1)从描写角度来看: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点面结合,远近结合,概括和具体结合。要注意区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
(2)从抒情角度来看: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真抒胸臆(直接抒情),卒章显志,先抑后扬等。
(3)从文章写法角度来看:对比,衬托(烘托),铺垫,以小见大,托物言志,欲扬先抑,伏笔与前后照应,象征,联想,渲染等。
2.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1)衬托。用景物所处环境的恶劣来反衬景物的特征,或景物所处环境的优美来正衬物的特征。如《白杨礼赞》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但却使人有一丝倦怠来正面衬托白杨的品质。环境衬托使物的形象特征更加鲜明。
(2)对比。用同类事物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象特征进行对比,从而衬托所刻画景物的特征。如《白杨礼赞》中结尾部分用“楠木”与“白杨”进行对比,突出白杨的特征。注意区分:衬托有主次之分,而对比没有。
(3)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事物的特征,一般会选取表现景物特征的几个典型事物,通过刻画典型事物来表现景的特征。如《春》,编辑抓住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来表现春的特征。直接描写物一般会抓住表现物特征的典型事物。如《白杨礼赞》中,直接表现白杨特征,抓住白杨的树干、树皮、树枝、树叶来写。
(4)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5)象征。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
这里所说的表达效果也仅仅是浅表层面的概念理解,遇到具体问题还需要结合文本思考。
三、辨析含义与作用,结构内容两手抓
(一)理解语句含义
这类题型在中考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如2008年22题,2009年20题,2010年24题,2011年19(2)题。
答题策略:(1)抓住关键词说明;(2)联系上下文语境;(3)联系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4)联系编辑的思想感情;(5)语言表述必须直白,要点清楚。
具体来说:
1.化含蓄委婉为直接明白。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必须破解修辞背后的真实意思。
如(2008年)“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其中“灯芯”是关键,联系语境应该可以推断出“生命的价值所在”,生命围绕“灯芯”(果实)而生的意思。(2009年)“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其中“愁容满面”和“竟然”是关键。
2.化丰富内涵为浅、深二层。说明含义,其实质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说明词句意思,所以,有时须先说出浅层意思,再说出深层意思。有的句子还有言外之意。
如(2009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表层意思是“我不会死的”(关键词是“阎王爷”);深层意思是承诺,是责任,是伟大的爱(关键词是“放心吧”)。(2010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却是“一块真正的学问石”,扣住“普通”、“学问”等矛盾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语境即可解决。
3.化简练概括为分点罗列。如果遇到简洁概括性的语句,根据关键词和上下文提炼的信息,分条罗列答案要点。
(二)结构内容两手抓,辨析语句(段落)的作用
这类题型如中考试卷中2008年20题,2009年21题,2010年23题,2011年18题。
答题策略:(1)结构上的作用;(2)内容上的作用;(3)结合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旨情感等说出相应的理解。
一定要结构、内容两手抓,明确:
1.结构上的作用
主要有六类: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照应全文,首尾呼应;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承上启下,过渡衔接;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散文中的倒叙往往造成悬念,引人入胜;而插叙往往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2.内容上的作用
主要有五类: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点题;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遐思等。如果是环境描写,还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主旨等作用。
3.常见关键句的作用
(1)文眼句:揭示中心,总结(领起)全文,显示编辑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2)总起句:统领(领起)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3)总结句:总结全文(或段落),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4)点睛句(主旨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深化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5)过渡句:照应上文,引起下文。
(三)切记审清题干要求
一定要把语句的含义和语句(段落)的作用区分开来。语句的含义,主要是理解深层意义、言外之意、特定语境意义。理解含义和理解作用,都离不开文本(含语境、情感等),但是,假如语句本身是A,文本是B,那么,理解语句的含义其实是B→A:文本是为理解语句服务;而理解语句(段落)的作用恰好与之相反,是B←A:侧重于语句对文本的作用。
可惜,有的同学审题不准,把二者混为一谈;也有的同学说明语句含义时连陈述对象都搞错了。
四、由表及里综合评价,完整立体呈现人物
这类题型如中考试卷中的2009年22题,2010年21题、22题,2011年22题。
理解人物形象,首先了解人物的生活环境,把握文章主旨,这是基础。然后分析人物特点,理解人物形象。核心方法提示:抓住关键,由表及里,综合评价。
1.抓住人物形态特点,感知其貌其情。
抓住描绘人物外貌及神态描写的句子,先析外在特点,然后在特定的环境中思考分析体会人物情感。如《一面》中“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外在特点:瘦,精神好。深入思考:健康不佳,精神弥坚。一个外表特别、顽强刚毅的战士形象已初现在眼前。
2.抓住人物言语内容,领悟其心。
抓住人物语言,联系上下文,由表及里,辨析领悟人物思想情感。方法步骤为:表层感知—深入思考—表达结果。如“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一面》)表层感知:向人推荐朋友的书。深入思考: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荐说朋友的书比自己的书好。不仅表现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爱,还表现谦逊的品格。
3.抓住人物行为特点,品析其神。
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词句,理解表层意思,分析深层含义,品悟人物的精神风貌。如《我的老师》中“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深入思考:“好像”即不是真的,“轻轻地敲”写动作之轻微,“笑”写态度之和蔼。表达结果:形象生动地写出学生犯错时老师的动作神态,表现老师的和蔼可亲及对学生关爱之精神。
人物的心理描写一般与语言、动作描写融合在一起,用同样的方法来感知和理解。
经过局部的“表层感知—深入思考—表达结果”的理解后,还需要进行综合评价,让人物的其貌、其言、其行、其精神品格完整的、立体的呈现在你的心中。
五、多角度探究挖掘,提升阅读感悟能力
中考试卷中还有一个考点就是探究写法,说说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等,如2008年23题,2009年23题,2010年24题, 2011年22题。
中考的这一类题目,主要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及阅读感悟能力。不过,形式比较灵活,也不排除每年命题角度调整的可能。但须注意:
1.理解主题和编辑的思想感情,不要跑题。2008年文章第7-9段隐含了许多信息,在整体阅读之后再仔细思考这三段,答案很容易。我市的所谓的“开放题”,其实都隐含条件要求。
2.在扣住要点回答的基础上,适当升华,上升到人生和生活哲理的高度回答。
3.探究题,必须找准角度,学会多角度探究。如2009年考题,从内容、主旨、人物形象、编辑思想感情等角度,探究刻画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建议找出关于这几个人物的描写,像分析主要人物一样分析其性格特征、精神面貌,从字里行间体会编辑寄予的思想感情,然后多角度分析,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总之,中考是广大学子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希翼以上的分析和研究能对他们有所帮助。当然,学海无涯,教海也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探索、实践,向教海更深处探究。
【参考文献】
1.2008年—2011年连云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
4.《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9年第12期(上半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