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研究(中学)
狠抓德育工作—华杰双语学校德育落实点滴纪实
有一百条路,大家选择了文明礼仪先行!
家长来信:儿子给我洗脚那天,大家一家三口都哭了。孩子抚摸着我脚上的伤口,泣不成声地说:爸爸,我对不起你和妈妈,往后我再不乱花钱了,我一定好好读书。整个大休时间里,孩子在家忙前忙后,洗碗拖地,晚上陪大家散步聊天……这是我那个小皇帝一样的儿子吗?我真不敢相信。一次“给父母洗脚”的大休作业,让儿子跟变了个人似的。
尽管有不少人质疑,华杰双语学校坚持将“文明礼仪”纳入了教学第一线管理,这在国内中学实不多见。看似“复古”的“文明礼仪”与现代人文精神不但不相冲突,而且恰恰不谋而合,它不仅是中原学问的传统,也是华夏文明的精粹,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华杰告诉学生:应以“孝敬”作为做人交友的第一标准。因为“百善孝为先”,只有在孝敬的基础上,才能生长出其他一切美德:“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爱谁?”
走在华杰双语学校的校园里,随处可以感受到孝敬教育的气息。“坚持‘五个一’:每月一封家书、每周一个电话、每个节日给父母一声问候、每年生日送母亲一份礼物、每次见到老师行一个礼;完成‘三个记住’:记住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生日,记住父母的结婚纪念日,记住教你的每一位老师的名字……”由团委和学生会制定的“孝敬公约”张贴在教学楼每一条走廊里,时刻提醒同学们孝亲敬长。每个寒暑假,学校都布置了奇特的“孝敬”作业:给父亲洗一次脚;给母亲剪一次指甲;陪父母去医院做一次体检;和父母一起翻看多年前的相册;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每个假期结束时,一张张由家长填写的作业反馈表上,除了情真意切的感言之外,还浸透着父母们感动和欣喜的泪水。
学校把“孝敬”视为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在“爱父母”的基础上拓展了博爱的内涵,教会学生爱生命、爱生活、爱祖国、爱和平。观看了孕妇分娩全过程的录像之后,同学们深受震动。他们在周记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伟大的,唯有认真地活过每一秒,才算是不辜负母亲痛苦的那一天。”“大家不会逃避保家卫国的战争,因为每个人都有母亲;大家更渴望世界充满和平,因为每个人都有母亲!”
他们把“孝敬”当作培育人文素养的平台,通过一次次讨论和实践,学生们体验到的不是狭隘的“愚孝”,而是博爱、平等、感恩和反思……学校周边的敬老院,是同学们每个月必定要常去看看的“家”,悉心照看这些非亲非故的“爷爷奶奶”,让同学们明白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定期举行的“亲子交流会”上,父母子女促膝谈心,坦诚相见,欢笑、掌声、泪光当中,双方都感悟到了“理解万岁”的内涵;观看flash作品《可怜天下父母心》之后,同学们写下了深刻的“自省书”:“警惕今天大家对父母所做的一切,20年之后,大家将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孝敬”当头的校训将中华学问之根植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田,情动于中,发于言表,整个校园自然沉浸在浓浓的真情氛围中。“2009年度感动华杰十大人物评选”中,仅报名参评“孝敬之星”的就有近500人之多。最终当选“孝敬之星”的同学坚持每天写一页“爱家日记”,至今已经积累了厚厚的四大本;过生日时,她用自己的稿费请父母拍了一套婚纱写真。颁奖仪式上,她深情地唱起了歌曲《懂你》,而台下坐着的父亲母亲,早已泪眼汪汪……孝敬之情也紧紧联系起了师生的心。
这样的故事,在他们的校园里俯拾皆是。然而发生在这所学校里无数鲜活感人的故事,又岂是一本本厚重的文集所能囊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