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优化课堂教学改革 彰显学校发展特色
优化课堂教学改革 彰显学校发展特色
张东青
新课程提倡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我校自08年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大家一直在探索适合大家自己学情的课堂教与学的模式,别人的毕竟是学来的,教学必须本土化。在实际教学中大家逐渐发现将学案导学与小组合作两者有机结合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效果非常明显。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抛弃了老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了以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思考、讨论和探索;使学生们成为自主、合作学习的主人;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授课更有针对性;生生、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学案导学教学新模式。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大家的课堂教学中正发挥着巨大效益。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我校的以导学案为依托,构建小组合作式的常态课堂教学谈几点肤浅的做法与感受。
一、编制一份好的导学案是关键
学案导学教学中编写学案是个首要且重要的问题。
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常识经验,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常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教学实践中大家发现,要想编写一份好的学案时应关注三个问题。要使学生学习有路子,学案中不仅要有学习目标,也要有学习过程。学案对于那些盲目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一条容易通过的学习之路。要使学生学习有劲头,学习是漫长而又枯涩的活动。只有不断的成功,不断的达到目标,不断激活内心的潜力,才能不断地充盈自己的力量。设置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低起点、小台阶”,既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又能体会到登上一个个台阶的喜悦,从而增强登上下一个台阶的信心和勇气。要使学生学习有方法,学会方法,走遍天下。学案不仅要明确学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案设计要明确指示如何读书、如何读图、如何理解、如何记忆、如何思考、怎样讨论等学习方法。
3.学案编制的程序
提前一周,确定主备发言人,对下一周的学案进行集中备课,特别是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加强对学案具体使用的研究。其他教师也要对下一周的学案进行分析和研究,人人作好发言准备,且都以纸质文稿的形式呈现。
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内,首先由主备发言人主讲学案设计。主要围绕以下三点进行:①学案的设计意图,②学案的使用方法,③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其他教师作补充。
通过第二阶段的讨论活动,老师们再结合本班的特点和情况,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对学案进行修改、补充、纠正、完善,形成适合本班的具有自己特色的较为成熟的规范的学案。
二、精心组织小组 ,发挥集体力量是抓手
精心组织学习小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式课堂教学的抓手。
开始,大家的合作学习只注重形式,把几个课桌并在一起,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小组活动时学生你说你的,他说他的,乱哄哄一团;也有一些人在课堂讨论时,貌似激烈地和其他同学争辩,可主题却神游天外,甚至会有些同学就正讨论的问题故意大声争辩,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哗众取宠,根本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大家才发现合作式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就了事了,这样将会致使小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随着教改的深入大家逐步发现,小组的确立需要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综合学生的性格、生活环境、学习能力、气质类型等多种因素,并敬重学生的意愿。如全面型与特长型学生互补,形象思维型与逻辑思维型学生互补,动脑型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优势互补,优秀生与“后进生”常识互补,性格外向型与内向型学生互补等,做到小组内成员最大限度地优势互补。[1]据此将学生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进行位置调整,使同一学习小组的学生集中在前后相邻的四或六个座位,每个组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的自然小组,尽可能使各组总体水平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小组开展活动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这样组织学习小组不仅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树立团结合作意识,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形成优势互补,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个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排除个体疑难问题障碍,促使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对于改善和调动课堂教学时学生的心理,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三、倡导自主为本,鼓励合作协同是根本
具体做法是:首先学生在预习、学习时新内容时充分利用自身的常识资源,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保证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在此期间要巡视引导,了解学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加强个别辅导;注重圈划批注与质疑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运用其聪明才智,主动思考、主动求解。在学生个人探究的基础上,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使课堂气氛轻松起来,使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协作中消除恐惧感、拘束感;学会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组员间的互补性得到发挥,他们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交流对问题的认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协作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教师在此期间应及时收集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各类信息加以归纳整理,为进一步研讨作准备。
例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教师提出问题:“实验的药品为什么要用红磷?选用蜡烛、硫、木炭等行不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同学们得出不能用蜡烛、硫、木炭等物质替代红磷的原因是它们燃烧生成气态物质的缘故的结论后,老师再提出问题:“是否可以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个问题较难,可以安排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通过小组讨论如何设计了探究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小组间成员的互补性得到发挥,他们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交流对问题的认识,最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
自主与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以敬重个体自主为前提的合作才是真正的有效的合作;在与他人和谐共处、合作共事中体现出来的自主,才是真正的合理的自主。强调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自主与合作,最根本的目的,不仅在于成就事业和学业,更在于成就人的优良品质——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合作的精神和技巧、独立的人格、宽广的胸怀、很强的人际亲和力。
四、赏识激励学生,增强参与意识是催化剂
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才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赏识,有时同事或领导一句肯定的话语可以让大家兴奋好一阵子,何况大家的学生呢?我尝试对学生关心、宽容、敬重,多找他们的优点,来唤起他们学好化学的自信心。[2] 例如,在“分子的概念”教学中,大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当大家打开醋瓶、酒瓶时,会闻到醋味、酒味,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半杯水看得见,而蒸发到空气中却看不见?”面对这些熟悉而具有新颖性的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陡然升起,思维活跃,为成功进行小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通过有针对性、有效地给予学生及时、恰当的帮助;随时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和性格内向不爱表现的学生,及时捕捉他们想表现的瞬间,让他们表现,甚至每节课创设条件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有进步就多给予肯定,让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有时轻抚一下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背,甚至一个赞赏的眼神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真诚的、发自内心的鼓励。课堂组织形式尽量多样化,如请学生当小老师、分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的学生发言踊跃,得分高的小组给予奖励。通过这些尝试,我让学生从多角度取得了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动机。
五、优化评价机制,提高合作效益是保障
评价即对课堂教学的具体评判。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接受、传递、反馈、评价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增强学生渴求新知的动力。[3]
老师在评价中,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以安慰和鼓励,利用激励机制,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强学生成功后的信心。如在讲《金刚石、石墨、C60》一课时,教师应先让学生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原则,根据几种碳单质的结构,大胆猜想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同学们的假设虽然五花八门,但教师对这些“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假设结果正确的同学固然会得到赞许,对回答错误的同学也决不能简单地否定,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和鼓励:“你再试一试好吗?你一定行!”这样,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受到不同程度地鼓舞,有或多或少的成就感,教师评价。当然教师的评价对优点要讲足,缺点要讲准,毛病要及时纠正。表扬性的评价使学生既获得认知信息的反馈,又获得学习的信心,进一步获得更多的活动自主感和创新成功感;建议性的评价既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更让学生明白了改进的方法,使以后的学习少走弯路。[4]
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可以促进他们更认真的倾听别人的发言,欣赏别人的优点,接受别人的批评或建议。在互评互助中,既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认识,也使他们养成了认真听别人讲话、互助合作的良好习惯。还有在自我评价中,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优劣,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希翼和要求。
当下的教学模式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尝试,课改实践中还有许多不完善或者是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存在教师教学理念有待更新、学案的二次复备有待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落实、学情把握有待细化、课改模式下优生的培养等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大家在教学过程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反思大家课改中的得与失、成与败,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完善各级评价制度,发挥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过程性监控,使大家的课堂改革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高效,更具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周华娟.浅谈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途径[J].理科考生研究.2010,(1)
[2]冯新平.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互动” [J]. 化学教学,2010.(1)
[3]麻清.新课程下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3):12
[4]张英武,郑智昌.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J].化学教学,20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