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关于生本高效课堂课堂流程的反思
新一轮课改开始后,大家学校积极响应市里建构式高效课堂的引导思想,开展了如火如荼生本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实践。
大家思品课的生本高效课堂的具体的课堂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温故知新(复习上节课常识)——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自学质疑——交流板书(小展示)——大展示——小结——达标检测、整理导学案。
在这几个环节中,温故知新有点常态化了,特别是初三,因为他们有了两年的思品学习经验,大多都能在课前几分钟就进入到学习状态,积极的在回忆上节课的重点常识,准备应对老师的提问或者默写抽查,今后需要注意的就是抽查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对抽查结果的有效落实。否则,这个复习抽查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导入新课在大家的生本课堂上,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忽略,因为课上的时间紧张。但是我觉得一个精彩恰当的导入,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给一堂课增色不少,所以导入是不容忽视的,我想大家可以试着多使用一下多媒体,一首优美的音乐,几幅精选的图片,一个精彩的视频,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的是怎样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导入效果。
目标解读环节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解读目标的时候,很多学生的倾听不够,注意力不集中,我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外乎这么两个:一个是导学案本身的目标制定的不够明确具体,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二是学生对学习目标的重要性还不明白。这就需要老师在导学案学习目标的制定上多下功夫,目标要制定的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同时强化目标的重要性,让学生能主动的去把握目标,结合目标完成导学案。
自学质疑的时候,往往由于时间不够充足等原因,导致导学案完成的不是很理想:完不成的,书写乱、勾画严重的,书看的不细致,答案缺失严重的……总之,由于自学质疑完成的不好,直接影响着后面的环节,所以,怎样更好的完成自学质疑,是当务之急。我想,大家首先应该做的是在导学案设计上下工夫,精简和精选题目,让导学案的量更合适,质更加高;其次,从零开始教给学生自学质疑的方法,以便更好的完成导学案。
至于交流板书环节,很多时候由于老师评价的缺失,以及关注度不够,导致现在的交流效率不高,甚至有时流于形式。有的班光群学没对学,有的班光对学没群学,交流时的站位也乱七八糟,说方言的也不少,没“形”更没“神”。这就要求大家将来要切实关注这次关键的二次学情调查,规范学生的语言和站姿,可根据学科特点的不同,给予相应的引导。比如,大家思品学科,在交流时,我一般让他们完成三个任务:解决导学案上的疑难点,下一步的展示分工,适时记忆本节课的重点。有了明确的任务,学生才能有的放矢,交流才能真正的务实高效。
而对于板书,由于不同老师的要求不太一样,导致板书更是五花八门,怎么写的都有,所以我想,应该从上而下的首先规范一下板书的常规,然后再根据学科特色去板书自己的内容,而且要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板书过程中去,督促他们多写多练,争取在中考前都能练就一把好字,毕竟“字如其人”。
大展示环节中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展示时间过长,满堂展,以至于时间不够用,拖堂。而展示过程中,学生的站位、衔接、语言、脱稿、参与度、倾听、质疑、生成,展示方式,老师评价等等细节的问题,也会时不时在课堂上出现。这就说明大家老师要求不严,学生坚持不够。细节决定成败!今后要严要求,抓落实,做好学情调查,进行重点展示,采用多种展示方式,多利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方展示,大胆质疑,当然,特别是对于初一的学生,结合学科特点的相应的展示技巧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要充分的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只有大家老师真正的闭嘴、退位,学生才能想展示、敢展示,能展示,大家的课堂才能活而不乱,才能真正高效。
小结反思环节是大家课堂流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正所谓“反思即成长”。但是大家的很多课堂上,由于时间等问题,往往小结草草了事。即使有时候小结了,也过于单一,仅仅是常识上的小结。我觉得小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内容也很多,可以包括常识,能力,觉悟等方面,也可以针对本节课的表现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小结反思。
达标检测和整理导学案,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检测,才能真正知道这节课的实际效果到底怎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下一步的计划。而检测一定要注意汇总达标情况,并及时追踪达标,保证堂堂清,才能保证学习效果。
生本高效课堂的各个环节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环节出问题,后面的环节都要收到影响,细节决定成败,只有真正的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学生才能真的成为课堂的主宰,才能乐学、好学,才能使大家的课堂流程更顺畅,课堂更高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