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遵规律巧抓兴趣点 重实效提高学习力
遵规律巧抓兴趣点 重实效提高学习力
——九年级文言文教学听课有感
杨国诗
开学两周来,笔者对九年级十一位语文老师的课普听了一遍,他们上的是《与朱元思书》、《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四篇文言文。欣喜地看到老师们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准,字词句篇等常识点的落实比较到位,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能力的培养、常识的拓展也都比较扎实。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不错,思维敏捷、积极主动、大胆展示、互助合作,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良好。但是在一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以及教学机智和一些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一些值得商榷和有待提升的空间。下面就这几节课,谈点自己的感受。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进一步明确
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总目标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另有阶段目标,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过去老的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程度的界定还不很清晰,范围很不一致,表述也不很准确 ,到新课标,不仅在总目标中设有文言文教学目标,更在阶段目标中从学习方式、方法、目的各方面作了相比较而言相当详细的阐述,并明确提出“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使得文言文教学要求更为明确。“积累”“感悟”都是极为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教师无法替代学生去积累、感悟。而“诵读”更需要品味意蕴、投入感情。这样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反映出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敬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教学规律。“运用”这一要求的提出,表明语文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科目,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也是要让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能够运用。
然而大家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则表现出一些不尽如人意令人尴尬的现象,有的教师虽然更新了教育理念(仅仅停留在理念上),在使用大家坚持几年的“三环五摸六度生态高效课堂模式”上仍然呈现阴阳两张皮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仍使学生没有朗读、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使本应充满诗意与活力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说明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一味强调接受,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即便是原本是老师讲的换成了现在的所谓学生“展示”(其实还真不如老师讲的好),生怕听不懂,还得把原文抄在黑板上,然后再把重点词语的说明用彩色粉笔写出来,这样还不算,还要读一句翻译一句,如此下来,结结巴巴,老牛拉破车式的消耗着时间。结果“老师”展示的吃力,其他学生学的被动,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常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要想真正使学生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都必须“松手”让学生自己“走”。大胆地使用大家一再强调的生态高效课堂模式,勇于自我“折断翅膀”,打破变了味的“满堂灌”的那种换汤不换药的传统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设疑,恰当诱导,引起深思,把立足点转移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处于最佳能动状态,多读,多思,多辩。这样教与学结合,主导与主体相应,不仅加强了文言基础常识的传授,而且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文言文毕竟远离了大家的时代,虽然其语言精炼,意义深远,但其语法要求和语言习惯有不少和现代汉语不相一致,故学生读起来往往感到拗口,要读懂文意就更难了。如此一来,学生就容易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就要挖掘文言文中的闪光点、最感兴趣的成份,以此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其求知欲。
比如《醉翁亭记》,这是一篇经典的美文。在引导学生品读太守宴的情景时,可以在学生诵读、联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情景再现、模拟发言,并促成全班的讨论,可以抓住“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句,结合现实中大人们的喝酒场面,作富有激情的讲演式先容:酒酣之际,划拳的、依次说数字的、猜火柴棒的、有拿酒瓶的,有端酒杯的、有站有坐的、还有打的下位敬酒的,吆五喝六,喊声震天。如此引导之下,课堂气氛不开了锅一样还怪了。另外在引导学生理解编辑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时,还可以结合“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的环境下,编辑竟然也在其中。由此可以联想到最近网络上转载的胡锦涛同志现身安徽黄山的照片一度引起网友热议的情景,顺势推出深入群众,与民同乐的和谐社会观。这样将教学要求的几个问题逐一推出。在群情振奋之下,很快就能完成理解和欣赏等学习任务,效果之好令人难以置信。
三、引进多媒体教学扩大课堂容量
教学媒体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多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常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愿望。这一点,张静老师给大家做了个很好的示范。
首先,使用多媒体进行字词句教学,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学习文言文难点是字词句的翻译,以前无论是自己一字一句的讲解,还是采取让学生先预习翻译,教师再讲解方法,都没有多好的效果,学生一看到学这部分常识就愁眉苦脸,差一点的学生甚至完全放弃,原因是常识点太多,内容太乏味。怎样解决这一难题?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重点字词句一目了然。例如张静老师在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篇课文时,把课文每一段的重点字词打在一张幻灯片上,接着把该段的重点句、难翻译的句子打上,在展示字词的时候,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参考书说明大屏幕上的字词。学生目标明确,兴趣盎然,个别难点也能积极讨论。再提问说明,都争先恐后地抢答,句子的翻译也是如此。这个方法教学文言文,既省时省力,效果又好。
其次,使用多媒体突破字词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文言文生字词数量多,难以掌握。借助多媒体,可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把十几个生字词打在幻灯片上,先让学生不带拼音读,然后出示拼音再读,齐读,自由读,检查读,读一个“飞入”一个拼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读,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要学好文言文,先过语言关,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当然,朗读的形式随机而定。默读、吟读、唱读;个人读、集体读、角色读,不一而足。而大家的课堂上基本上也都呈现出了,但没有看到老师的范读,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借用名家的朗读或者教师、学生之前精心准备录制好的朗读带在多媒体上播放,既能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编辑的思想感情;还可通过反复朗读去领悟文本,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在教学《醉翁亭记》时,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展示欧阳修在醉翁亭与众宾客饮酒的情景,另一方面又播放出配乐朗读《醉翁亭记》,声情并茂的朗读,有时如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有时如高山流水错落跌宕,给学生一种多姿多彩的流动美。真正实现从“知之者”向“乐知者”的转化,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中一些规律性常识进行积累
古文难,难就难在一些词语句子的说明与现在的用法、习惯往往有出入。然而,在文言文中,同样会有大量的规律性常识,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语活用”、“宾语前置”、“固定句式”等。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完全可以独立读懂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章,并随着教师地引导循序渐进,经过一个时期,学生自己要读懂简单的文言文是完全能行得通的,同时,还可再延伸到课外的文言文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把规律性的东西授给学生,讲通讲懂;学生要做的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识记、消化这些规律性的常识 。如“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两个”“ 而”分别为修饰和转折,前者是“人”而乐,而非“游”乐。还有“春和景明”中的“春”是春光,“景”则是日光,“去国还乡”中的“去”是离开,而非现在的“到、往”,意思恰恰相反等等,如果教师像这样引导,学生就会摆脱具体词语外形的纷杂感扰,养成根据具体语境学习、判断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规律,然后去引导学习,就不但轻松,且事半功倍。这种在求知中探索,在探索中求知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是“授之以渔”,何愁钓不到“鱼”呢!
五、训练、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读”本来是语文四大基本能力之一,文言文学习中更应该注重读。读文言文,除正确把握句读外,还要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去领会去鉴赏,并感受读的乐趣。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是硬读。所谓“硬读”即不看注解,不查字典,硬着头皮读下去,一遍不行读两遍,两遍不行读三遍,读书时遇到暂时还弄不懂的地方,采取先跳过去的方法,从上下文及全文的前后联系来思考,可以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读懂为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材选编的古文大都可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六七分懂,理解力好的学生甚至可以读懂个八九分:记叙文大体弄清事件的经过,议论文大致把握主要观点和材料。这样的阅读目标是可以达成的。
其次是熟读。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了“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反复读来读去,通过口、眼、手指(指读)三条渠道,字、词、句自然而然地进入大脑,课文的内容与意旨,随之融化为学生自己的常识。通过背诵,课文烂熟于学生的心里,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智慧,为丰富文言文乃至多方面的常识打下良好的基础。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主线,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第三是美读。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示范,读出情味。教师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例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注意引导骈读法,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衔/远山,吞/长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等。通过正确朗读,体味文言语感的和谐感。又如《醉翁亭记》全文中连用21个“也”字,读起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却无单调重复之感。层次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也”字表达的几种语气:有陈述(用于描绘景物);有肯定(用于先容人名);有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在读中无师自通。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它是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教学古文可以并不急着翻译,急着品析,而是让学生在晨读课、课前及课堂内反复诵读古文,直读得口齿伶俐、抑扬顿挫,甚至熟读成诵了不可,从而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古代语言的美感。
六、温故知新、突出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旧课已学过的常识,以旧常识带新常识,加强常识的连贯。这样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点高燕老师做的就很好。如《岳阳楼记》中有“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是通假字,通“嘱”,而《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则是当“类”讲,整句的意思是“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的景致)”。还有一些诸如“之”、“而”、“乃”、“或”等等。其实每一篇文言文都不是孤立的,教师要时刻注意提醒学生联系已学过的文章,这样前后连贯学习,对词汇和句式的积累越学越丰富,越学越实在,也越深刻。
比如高燕老师在上《岳阳楼记》时还设计了一个时空穿越的环节,非常的新颖,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联系了学过的诗文名句,很值得大家学习。那位主持人同学确也不负众望,口齿伶俐、落落大方地采访了与《岳阳楼记》相关的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还有范仲淹。尽管有的穿越的诗人对答的还不尽于人意,但是只要能说出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就达到目的了,至于还能说出李白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那就应该“此处可以有掌声”了。
另外,一节课,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源源本本一大套,这种多中心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得益甚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常识基础,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就是说凡教材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就要大胆讲,不要因为有领导听课就临时让学生仓促上阵,故意弄的跟真的似的在使用新模式上课。只要使学生一课有一得,每课必有所得就行了。
七、坚决摒弃粗制滥造的《非常课课通》、《全易通》等教辅
首先这些资料上把课文肢解得细之又细,细到你不能再细的程度,这本身就违背了认知规律。试想一下,这样长期以往,学生还用动脑筋吗?嚼烂了再喂给别人吃,不要说营养损失了,就是感觉也不好受。里面竟然还配了《教材习题答案详解》,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和依赖。真是在犯罪!
生命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是针对当下中小学教育与教育改革的弊端提出来的。目前,大家的教育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严厉、急躁”,是“狂热、粗暴”,是“不宽容”,是“麻木、冷漠”,以至于消极、懈怠到极度沮丧,功利化的教育以及家长、社会、政府对“高分”的竭力推崇使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而离素质教育越来越远,学生学习时间被安排,教师学生课堂被接受,教育教学活动被绑架,让学生很难有主动选择的余地,很难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更难有自由发展的舞台。教育的急功近利、粗糙、急迫的背后,仍然是教育本质的失落。当大家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大家已失去了太多,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师生之间那份真挚的情谊和默契,早已被功利化稀释得面目全非,大家早已失掉了作为教师的那份光荣与自豪,也悄然失落了作为教师所必须的教育精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就告诉大家要培养人不易,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先生有过详尽而精辟的论述:“即使是常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有时候大家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大家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大家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大家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只依赖“硬件设备”,不能片面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依靠使用生长激素。植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有自身的生长周期,时间短了发育就不成熟,营养就跟不上,十快三分假。种植者要注意大气候小气候,要注意环境,——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一样不能少,光有干劲不行,至于一亩地能收获多少粮食,也有客观的许可限度,不能随意乱吹。
教育上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就拿上课来说,教师能一跃十步吗?有时看到一些教师的教学,就像是在拼命赶路,总是急匆匆的。适得其反的道理大家都懂,那为什么还要如此妄想一口吃个胖子呢?大家说的高效课堂并不是快速赶路的课堂,不能拾人牙慧,更不要泡沫课堂,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跟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原汁原味原生态地去品味文本给大家带来的常识的珍馐与精神大餐。
再比如《全易通》中说:范仲淹,死后谥号“文忠”,欧阳修,卒后“文正”。唉!连最起码的文法都犯如此低级错误,还要编什么“全易通”?何谓“谥号”?谥号就是有成就的人死后由皇帝或朝廷给封的号。既然是死后的号就叫“谥号”,那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地加上“死后”、“卒”呢?
更不用说小学的《全易通》中对字形的强记八股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什么“月亮旁边有星星(腥)”、“鱼在晒太阳(鲁)”、“两犬对话(狱)”、“三人盖住水(泰)”、“逮住又放手(隶)”、“石头出来水不流(硫)”、“月亮在办公(胁)”、“二十八根毛(耗)”……等等等等,多得去了。呜呼!无话可说!如此机械地一味“强记”,完全不顾及汉字的表意功能,不是用“天大的笑话”能评价的了的,这实在是害人呐!“腥” 字的偏旁是“肉”(肉月旁),怎么能是“月”呢?“泰”字下面也不是“水”呀!这种方法不是不可以用,要根据具体的造字方法而定。比如会意字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记忆,“休”(人在树下)、“牧”(手中拿着鞭子赶牛)、“本”(特指树的根部)、“末”(特指树的梢部)、“旦”(太阳刚刚露出地平线)……而大家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这些字是不可以轻易用这种方法来套用的。
还有《岳阳楼记》中“若夫,日出而林菲开”中的“若夫”,只要略懂一点文言文常识的人就都知道这是个发语词,可是这些编写大家却非要把它拆开了说明,硬要把“夫"字说成“代词,那”,你说可气不可气?如此谬误之处实在是比比皆是,如果说一些有争议之处,你坚持你的高见道还有情可原,但你非要坚持你的“细致入微”,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大卸十八瓣,把一些本不用分开而又非得牵强附会的霸王硬上钩,你说这不叫误人子弟又能叫什么呢?老师们一定要对那些把文章拆散了、把内容嚼烂了、把思维搅浑了的教辅坚决的说“不”,带领学生一起去细嚼慢咽、含英咀华,去慢慢品味文言文给大家带来的过程之美。
八、教师要进一步加强文言文基本功底的修炼
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常识宽度。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够信手拈来、对答如流,对文章所涉及的常识能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学生对这样的老师不尊重不崇拜不迷信还怪了。当然,我这里不是在苛求老师都要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朝后世无所不知、古今中外无所不晓的大知识家,尤其是现在信息社会,老师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我这里所说的是文言文的一般常识,仅仅指“一般”,不过分的。
要求背诵的课文老师首先要会背,这个一点也不过分。再说了,象《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朱元思书》、《出师表》等等这些流传千年的美文都是些经典,老师在做学生时期就已经背出来了,即便是现在忘了,稍加温习一下就会重拾记忆的。若如此,上课的时候就不必再手不离课本了。
文言文中的字词句以及文言现象,老师都要烂熟于心。只有这样,课堂上无论是学生的提问,还是交流展示,乃至质疑辩论,教师都能够从容应对、明辨是非,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和合理的说明。如果教师对某一问题本身就似是而非,要么白白漏掉一个常识点,要么给学生一个错误答案,让其贻误终生。
文言文中出现的一般文言常识,老师都要有所涉猎。比如古代的官职、历法、文体等常识。这一些不一定都要教给学生,但如果有学生问及,教师必须要马上讲清楚。
比如“及郡下,诣太守”、“太守与客来饮于此”中的“太守”是什么官职,他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晋代的“郡”和唐宋时的“州”相当于现代的地级市,“郡守”“太守”相当于现代的市长(兼公安局长)。《出师表》中“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中的“侍中、侍郎”是什么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长史”是指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侍中”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相当于现在的贴身秘书。等等。
还有《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中的“天启”是年号,“壬戌”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记年,它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对应组成,六十年一个周期,又称一个甲子,比如2012年是壬辰年,2013年是农历癸巳年,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推出明年是甲午年。还可以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知道今年是蛇年,去年是龙年,明年则是马年。还有由此引申出的“花甲”、“而立”、“不惑”、“天命”、“古稀”、“耄耋”等等具体所指的年龄。
还有就是“说”“表”“记”“铭”等等一些古代文体的一般常识,教师都要有所涉猎,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用得上,否则会很没面子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