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杰文学社
梁衡:“咔嚓”剪下一枝绿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主张:“散文,因为它短小灵活,则干脆是剪刀一把,“咔嚓”一声从生活之树上剪下一束枝叶丢在读者面前。它最适宜用“选择”的手法去写生活中真实的典型,唯其真实才最感人。”(《真实,散文的生命》,《山西文学》,1984年第三期)当我读到端木蕻良的这篇《背影》时,我惊喜地发现自己遇到了知音。全文连标点才五百零几个字符,但写的却是一位名震中外的将军彭德怀。
以如此少的笔墨去写那样伟大的人物,好像很不相称。但殊不知,那样伟大人物的身上也有这样的小事:他和大家一起在普通食堂吃饭,一块闲聊。甚至,发现别人盘子里有自己爱吃的菜,就分一点来吃。大家平常看过关于他的书籍、影片、文章不知有多少。他那叱咤疆场的虎威,那为民请命的硬骨,那忠于党、忠于领袖的丹心,还有那晚年含冤去世、英雄末路的悲凉,都早已使大家对他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与追慕。那是许多大部头作品的功绩。可是,今天大家却看到了另一个镜头,将军走出去又返回来向部属讨了人家剩下的半盘菜(人家吃剩下的),笑着说声“谢谢”,在参谋人员的催促下开会去了。大家心中他那敬而却远、悬如明月的形象,一下子变成了生活在大家身边的真实的普通的朋友。他不但可敬,而且可亲了,而大家在这种家人般的亲切中又更感到了他的可敬,他的伟大。他那端菜出门的背影在一闪间,使大家想起这几十年大家不是一直看着这个背影吗?在心里默诉着对他的爱。他本就在大家中间,在大家行列的前头。这时大家才感到,这篇五百字的短文虽短,却是一个秤砣——四两压千斤。它将大家过去的感情又向上举高了一层,将军的形象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了新的平衡。
生活之树常绿。但要从根到叶地来写一整棵树是很困难的。这种“咔嚓”一声一枝绿、剪送读者去赏析的办法,我以为大可以提倡。让读者自己面对生活的绿叶去思考,去将那绿的含义外延吧。这样既忠于生活,又敬重读者,对节省笔墨来说,也是一条好路子。但是“咔嚓”只是一种比喻,绝不是简单到随手可剪,随处可剪。首先要选择,树也有枯枝老叶,读者当然不要这种枝叶。其次,也要有剪法。本文虽五百字却是编辑借别人的口气来叙述,有“听”和“讲”两个角度,更有立体感,更有现场感,更真实。文章也就更有生命力。
1985年1月
﹝附﹞
背 影
端木蕻良
我的朋友,在灯影下,给我讲了一段吃苦瓜的故事:
大家广东人都喜欢吃苦瓜,有一次,大家在朝鲜战场作巡回宣传。回来时,吃到新鲜菜——一盘炒苦瓜。吃的真算得意,很快就吃了大半盘。这时候,大家的将军也来到饭厅吃饭,他在那边桌上,大口地边吃边听作战参谋在身旁向他汇报战争的情况。他看到大家这些搞宣传的人刚刚回来,就热情地过来和大家闲谈。
直到有人来告诉他,开会的时候已经到了,他才想起该走了。可是,他才迈出第一步,又转身回来,望着大家的脸说:“你们吃的苦瓜,如果没有吃完,是不是可以分我一点?”
这时我才想起,原来湖南人也是喜欢吃苦瓜的。不过大家觉得,大家剩的未免太少了点。如果大家能记得湖南人也是喜欢吃苦瓜的,大家早就会分给他了。
现在,只剩了一个盘底儿,又是吃剩下的,实在不好意思。但是他满不在乎,这就使大家也觉得不该在乎了,索性把剩得不多的苦瓜,连盘子都端给了他。他亲手端过去,连声笑着说:谢谢!这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平直的背脊,轻快的脚步。我心里想:他不是别人,他是大家的将军!这个称号,和他是多么相称啊!
在灯光下,我似乎跟着他的话音,也看到了一个正直的背影——
这位将军经常走在大家行列的前头,所以,大家也经常见到他的背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