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22新葡
学校35222新葡
认识华杰
校长寄语
学校概况
学校概览
华杰荣誉
发展之路
通知公告
名师档案
华杰动态
校园资讯
图片报导
视频播报
教育动态
校务公开
机构设置
部门职能
规章制度
办事指南
资料下载
中学科研
通知公告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继续教育
小学科研
教研活动
教研论文
教学反思
德育之窗
德育动态(中学)
德育研究(中学)
德育管理(中学)
星星火炬(小学)
成长之路(小学)
小学班主任在线
团队活动
学生园地
学生作品
佳作刊登
秀我风采
特色发展
文明礼仪教育
展怀书院
科技创新
文艺天地
课改前沿
书香致远
开卷导航仪
园丁充电桩
学子加油站
华杰文学社
亲子悦读厅
书香群英会
名著助读器
知书达理台
家长专栏
家校活动
告知家长
招生考试
招生动态
中考资讯
其他考试
园丁充电桩
开卷导航仪
园丁充电桩
学子加油站
华杰文学社
亲子悦读厅
书香群英会
名著助读器
知书达理台
通知公告
华杰动态
华杰荣誉
特色发展
当前位置:
35222新葡
>
书香致远
>
园丁充电桩
园丁充电桩
梁衡:书籍是常识的种子
分享到: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6-10-24 9:58:50 【
打印此页
】 【
关闭
】
一天,一位编辑给我送来一本大书,极好的画报纸,九寸宽,一尺三寸长,十五斤重,实在无法捧读。想放在书架上,插不进去,只好放在茶几上,压了八个月,茶几也不堪重负,不得已,将其请出了办公室。现在的书不求内容的实在却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奢华,摆设功能正在悄悄地取代阅读功能。一次在大会堂碰见了出版界老前辈叶至善老人,他深有感慨地说:“书是越出越多,越出越大,一些儿童读物也动辄几大卷,一厚本,孩子们怎么翻得动?”书出得多一些、好一些,本是好事,但徒求其形,不究其质,多而不精,就堪忧堪虑了。
既然读书的人都觉得太多太滥,编书的人为什么还一个劲地出呢?抛开经济利益不说,这里有一个贪大求名、以大为荣、大即有功、大可传世的大错觉。
一本书之所以成名传世,不是因为其字多本大,而是因其内容之精,代表了当时某一领域的常识顶峰,后人可赖以攀登。历史上有没有大书,有。但它首先不是大,而是精。《史记》是一本大书,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写到汉代,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编辑整整写了十六年。它在记事、析理及文学艺术上都达到了一个精字,成了后人治史为文的楷模。《资治通鉴》是一本大书,但编辑一开始就是从求精的目的出发,他深感《春秋》之后到北宋已千余年,书实在是太多了,只主要的史书就已积存了一千五百余卷,一般常识分子一生也难通读,因此有必要辨其真伪,撮其精要,写一本既存史实、又资治国的好书。他精心工作了十九年,终于完成了这本以史为镜、明兴替之理的大书,大大影响了以后的中国历史。《资本论》是一本大书,但这主要不是因为它浩浩万言,而是因为它揭示了在这之前别人还没有发现的关于剩余价值的原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无论是司马迁、司马光还是马克思,他们所完成的书虽然都很大,但相对于从前浩瀚的书卷,却是精而又精了。
即使这样,一般读者对这种大书仍然不能通读,主要影响读者的还是其中精辟的章节和主要的观点。再大的书也只能把精髓集中于一点。就像关公的大刀再重,刀刃也是薄薄一线;张飞的蛇矛再长,矛锋也是尖尖的一点。精髓不存,大书无魂;精髓所在,片言万代。一篇《岳阳楼记》代代传唱,皆因其“先忧后乐”的思想;一篇《出师表》千年不衰,全在“鞠躬尽瘁”的精神。文无长短,书无大小,有魂则灵,意新则存。所以,许多薄篇短章仍被作为宏文巨著载入史册,甚至有的还被史家以此来划分年代。1543年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开始,就是因为这一年出版了两本科学专著: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1905年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开端,因为这一年爱因斯坦发表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但这个宏论却是发于当年的《物理学纪事》杂志上的三篇薄薄的论文。三十多年后一支反法西斯志愿军缺乏经费,只求爱因斯坦将这杂志找出来将文章重抄了一遍,就拍卖了400万美金,武装了一支军队,真是字字千金。这些书或文章从字数来说比起大家现在动辄千万言的“大系”、“全书”来,算是豆芥之微,但其作用之大却如日月经天。写书本来就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现在却有点“学者不知书滋味,为成巨著强凑字”。
因常写东西,我有时也闭目自测,到底对自己的写作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哪些书。细算下来竟大都是一些短篇。中学时背过一些《史记》列传、唐宋文章,在以后的散文和资讯写作中,时时觉得如气相接,如影相随。打倒“四人帮”后,又得以重新细读朱自清、徐志摩,自觉又如被人往上推了一把。20世纪70年代末,无意中看到一本薄薄的新校点的《浮生六记》,语言之清丽令人如沐春风,一见就不肯放手,以后又研习再三,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写作《数理化通俗演义》时,常识和资料全部来源于各种科普和科学人物的小册子,因为这些小册子都是从千年科海中打捞出来的最精的实货。大约一般人的读书心理总是寻找林中秀木、沙滩珍珠和羊群里的骆驼。总是想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有用的常识。所以小而精的书利用率最高。
本来书籍的功能就是积累常识,没有积累,不能把有价值的东西留传给后代,书籍就没有生命。前人论书的本质和功能大多集中于这一点。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阶梯者,不断向前延伸也。赫尔岑说:“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年轻人的忠告,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既然是遗训、忠告、命令,当然要尽量提炼出最重要的东西,然后再将其压缩在最精练的文字中,哪能像大家现在这样动辄百万言、千万言地拉杂。古人讲“立言”,言能立于世必得有个性,不重复,有创造。所以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想顺着他的意思可以这样说:“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著书必求传后世,立事当作空前谋。”
牛顿说,他的成功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是因为巨人们用一本本的书搭成了一条台阶,托着他向上攀登。牛顿的脚下踩着哥白尼的《天体运行》、伽利略的《对话》,而爱因斯坦又踏着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给后人留下了相对论。
书籍是什么?我觉得还可以说书籍是常识的种子。50年代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轰动一时的事:我国考古工编辑在东北某地挖掘出一粒在地下埋藏了千年的古莲子,经过精心培育,居然发芽长叶开出了一朵新莲花。如果当时埋在土里的不是一粒种子而是一团枝叶呢?大家现在挖出的就只能是一团污泥。1865年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他在一次科学会议上宣布后,竟无一人理解。第二年他将此写成论文发表,并分藏到欧洲的一百二十个图书馆,直到三十四年后才又被人重新发现和证实。若没有这些书籍做种子,埋种在先,科学发现不知又要被推后多少年。今天,如果大家凑够字数就出书,那就是在田野里播种莠谷,看似一片茂盛,到秋天却颗粒不收。这样既浪费了今天的资源,又断绝了子孙的口粮,何必这样做呢?
上一条:
梁衡:什么是美
下一条:
孙绍振、钱理群对话:回到文本
相关文章
20条极其普通的教育常识,坚持下来就能成为优秀教师
《学记》注解
《陶行知教育文选》阅读札记
教育,让生命在场
孙绍振、钱理群对话:回到文本
梁衡:书籍是常识的种子
梁衡:什么是美
梁衡:如何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唐宋诗词的现代意义
笔落盈尺之间 记录读书精华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