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寄语
理想的智育
理想的智育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一书有感
朱永新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教育专家,他身兼数职,是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等。但他一直致力于教育的思考与研究,是新教育改革发起人,他有200多篇关于教育的文章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他参与编写的教育书籍有三十余本,是当代从政后还研究教育、关心教育难得的官员。
近日拜读他的《新教育之梦》,其中的文章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但他的思想还是值得大家今天的教育工编辑很好地学习和研究。我认为他的教育思想更能很好的引导大家学校现在的课改。
现就其“理想智育”一章中的内容挑选出几节供大家学习、思考。
朱教授说:教师不能再用“填鸭式”、“满堂灌”。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取代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把教师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
第一,在信息时代,教师任何一方面的常识都超过学生是不可能的,有时候,学生在某方面所获取的常识也许远远超过了教师。第二,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这口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口常识的泉水喷涌而出的“井”。只有确立这样的学生观和这样的教学观,大家的智育才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应该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过去大家一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把自己当成学生来相象: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就是所谓以“教”代“学”。或者说这是按照事先的“脚本”来演戏的“教学表演”。在这样的教学中,大家考虑比较多的是如何“教”,即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课堂表达非常清楚,这也不过是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是为了“配合”老师的表演而存在的。现在,大家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常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等)。这两条线索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这里关键还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话来说,就是教师要“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常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常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教育要面对个性”不是一句空话,它应该指向大家每天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他进一步阐述道:“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是独一无二的。……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因材施教”对学习上的“后进生”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的教师认为,“后进生”的学习之所以欠佳,是因为其行为习惯不好。这种认识当然不错,但并不全面。我在“八五”期间主持过关于“差生”心理与教育的课题,通过对近万名学生的调查及对优秀教师的访谈,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差生”的行为习惯不好,其实是因学习成绩欠佳造成的。试为这些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面对老师讲授的常识他一窍不通,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束手无策,而每次考试他总是不及格,他能对学习感兴趣、对自己充满信心吗?既然无法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他必然厌学。因此,欲转变“后进生”,除了加强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进行科学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外,还应帮助“差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并以此树立起一种健康而稳定的精神追求。只要大家的教师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我希翼大家全体教师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 ,绝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认识大家课改的重要性。坚决摒弃过去的“满堂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表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转变大家的角色,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从“演员”变成“导演”,把“讲堂”变成“学堂”。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常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学习、发现、组织常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相关文章